一直以来的生活经验表明,我们在生活中是一个容易上当的人,例如总是轻信了商家的宣传,购买一些似乎有用的产品空置吃灰,例如买了 Ipad 就能好好做笔记,买了大牌效果器就能调出牛逼的音色,买了贵的课程就学会了某样技能。或者生活中我们刷到一些打着健康、科普的专家营销号,下意识的选择相信随手转发给家人朋友。又或者工作中总是轻信同事的话,成为好说话的软柿子,无条件的听从领导的个人经验等。我们刷短视频、社交媒体总是选择查看评论区,却不是发表评论而是去关注那些点赞量高、观点几乎一致的评论。我们的行为如何在无意识、自动地被他人所影响,读完《影响力》这个本书,心中的疑问略有所获,从本书的 7 个方面记录如下:
在动物界,大多数动物为了适应生存,都存在某些特定的响应机制。例如如果是一只小鸡发出“叽叽”声,火鸡妈妈就会照料它,要是不出声,火鸡妈妈就根本注意不到它,有时甚至会误杀了它。测试表面如果把一只臭鼬玩具(火鸡天敌)和一台播放“叽叽”声的录音机放置在一起,火鸡不仅不会攻击甚至收进翅膀里面加以照料,关掉录音机后,臭鼬玩具又会立刻遭到猛烈的攻击。因此,对于动物来讲只要出现一些特定的特征,就会激活动物的某些机制。为什么存在这些特征,因为没有了这些特征,我们只能傻站着——慢慢分类、鉴别和校准——本该采取行动的时机飞逝而过。我们只能依赖这些特征才能应对生活中种种复杂的情况,迹象表明,未来人来社会会更为复杂、变数更大,因此这些依赖情况可能会越发严重。
“文明的进步,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。 ”,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类行为原则认为,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,要是能给一个理由,成功的概率会更大。因为人就是单纯地喜欢做事有个理由,重点不在什么真正的原因,只是有个“因为”,因此如果不小心辨别,我们可能调入自动响应机制。
人类祖先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学会了分享食物和技巧,逐渐建立起了有债必还的社会信誉网。一个人把各种资源给了出去但又不担心真的给了出去,正是因为有了互惠体系,才成就了人类社会的进步。该原则起作用的前提是得确保全员都得到同化,因此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要做一个一味索取不懂回报的人。然而,部分人也在利用这种知恩图报谋取利益。 通过互惠原则获取他人顺从主要利用了人们的亏欠感,有些要求本来是一定会被拒绝的但靠着互惠原理则很容易让人顺从。例如,街头一些免费试吃、送小礼品的商家,虽然打着免费试用,但人们要是真的白吃白拿,心理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,不如花点钱去消除这种压力。国家明令禁止了吃喝送礼,也是意识到这种压力的强大,对于有权利的官员领导等,人们会变着法子的去囤积人情债。一个人要是塞给我们一些好处,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,如果一个人欠了人情债,多数心理是不舒服的,因为我们从小就被这样教育,这不满足社会整体利益,不受社会欢迎。
互惠式让步:为什么觉得人家让了步,我就应该让步?答案依然是为了满足社会整体利益,在社会合作中人们有义务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,双方意见不一,如果一个人先进行了让步,那么对方也应以同样的方式回报。生活中常常用这种原则来进行谈判,例如,先提出一个大一些的要求,把真实的条件留在第二次让步中,给自己和对方留出一定空间,也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同意和尊重,因为对方也在过程中满足了自身的心理需求。
如何拒绝:针对生活中想利用一些恩惠来触发我们亏欠感从而谋取利益的人,我们只需要去确认他的目的,如果发现最初的恩惠并不是出自善意,而是一个顺从技巧,为的是卖货拉人谋取私利等,那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。互惠原理的目的是以善意回报善意,如果识别出了其他目的,那么我们也不用因此感到亏欠的社会压力。